6月21日下午,主题为“再思媒介:物质性与身体的视角”的学术讲座在必赢官网一楼东报告厅举行。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主讲,必赢官网院长杨萌芽主持。
刘海龙教授首先谈到,当今传播学研究中面临的亟待破解的窘境之一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界不能作为领导者走在业界的前面,反而作为落后的总结者成了装点门面的花瓶”。虽然,传播学界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早已展开,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趋向于对技术革新的不断追求,却鲜有突破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刘海龙教授在讲座中通过“物质性”和“身体”两个概念重新诠释了对媒介的理解,对此,他大量援引不同学科学者的观点,并以此为切口进一步探究传播理论发展的新途径。
在对“物质性”的阐述中,刘海龙教授以“响水爆炸案”为例谈到,响水爆炸后,各媒体利用航拍技术及时追踪现场情况。航拍作为拍照的一种手段,不仅仅为新闻报道提供现场照片,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远、更完全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刘教授认为,在主流传播研究中,物质性的媒介、基础设施和身体,无一例外地被忽略了。但是,这种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的物质性传播条件,却在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在互联网的研究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得以体现,如云计算的背后是庞大的基础设施,“竖屏时代”折射出来的则是个体化的社会进程。
随后,刘海龙教授表示,在研究“物质性”时,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他列举了媒介研究领域的物质性“革命”,如德布雷对“观念引领世界”的反叛等等。最后,刘海龙教授归纳了传播学中普遍的“物质性”的六种研究路径以及物质性转向的意义。
刘海龙教授提出,“身体,处在信息和物质之间”。身体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又是知觉及意义的生成场所。传播交流是摆脱身体的局限所进行的精神交往,但面对面交流是传播的理想类型。当VR、AI等技术消解身体的重要性时,身体在场必要性受到了挑战。刘海龙教授以身体的角度来思考媒介,实质上是对技术的深度反思。但相比于其他学科中对身体的研究,传播研究却在这一领域迟迟没有发展,这一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了互动交流,李勇教授认为刘海龙教授的演讲突显出广博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敏锐的学术感知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无论传播技术以怎样的速度向哪个方向发展,始终有一个人的基点。未来的交流中,人类是否能够“离身”,以及我们如何协调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后,杨萌芽院长对整个讲座进行了总结,“我们需要关注像刘海龙教授这种针对整个传播学科的深入思考——不仅关系到整个传播领域的梳理、整合,同时呈现传播学研究最前沿的方向。网络时代发展到现在,全息时代、人机共生时代呼之欲出,这些理论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同时,杨院长鼓励同学们珍惜参加高质量学术讲座的机会,了解最顶尖的人才在做什么,才能知道学科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才能不断地积累,提高学术的洞察力,拓展思考的深度。
刘海龙,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著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等。
必赢766net手机版(China)-BinG百科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必赢766net手机版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