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15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应必赢官网邀请,举办名为“病毒的传播学”的主题云讲座。讲座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开展,必赢官网师生近300人在线聆听。本次云讲座由必赢官网李勇教授主持。会议围绕当今疫情中“病毒”的传播对传播学的影响展开。
讲座伊始,刘海龙简单介绍了此次疫情在各个国家和社会以及对全球化的影响。他指出在当前受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中,以往的传播学受到了挑战,在这一时期我们更应该对既有传播学体系进行反思。
刘海龙指出施拉姆在构建“传播科学”时引入信息论,虽然促进了传播学体系的形成,但也压缩了传播学的范围。从communication概念的两个传统来看,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物质和能量,因此交通、货币流通、病毒传染、水电的传送、快递等都可以视为广义的传播。因此刘海龙提出病毒也应该纳入传播学的范围。正如“阿里巴巴”、“微信”等即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物质基础设施。他提出我们应该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反观以前狭隘的传播关系,从而对传播有更广泛的认识。
刘海龙随后从病毒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具体差异进行分析。信息传播重视理解,求得一致,双向互惠建立关系。病毒传播却以误解为基础,没有误解就没有传播,自身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并加以防护,使得病毒得以入侵人体。其目的是为了复制自身,本质是对人体的单向的剥削,寄生在人体之中使人自主性不断丧失并最终将宿主变成自身的传播媒介。
病毒的传播非信息的传播,传统的传播先有连接再进行传播,而病毒在它所动态创建的社会行动者网络中传播。口罩、飞沫、人、交通工具等具有公共性的物体都会成为行动者,不断地进行动态化连接。他提出“传播”最重要的是网络与连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的影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最先受到病毒的影响并进行传播,而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在病毒传播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媒介的不同认识,不同国家在对抗病毒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中国把人作为媒介,控制人的行动,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所有人进行精准的监控;西方大多把病毒作为媒介,迅速检测甄别,对病毒携带者进行精准监控。
刘海龙提出病毒是一种铭刻媒体,病毒在人体中存在会留下印记,使人产生免疫能力。我们不断地经历病毒,也在不断地吸收病毒的基因。在免疫与隔离同牺牲的关系上,提出免疫与隔离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牺牲。他提醒我们在疫情的当下,我们要注意病毒背后的战争隐喻和总体战的常态化。最后他提出我们应该反思是否人类的某种行为破坏了自然平衡,才导致病毒在人类社会中的爆发。
讲座最后,刘海龙就学生提出的关于这次疫情带来的城乡数字化鸿沟加深,弱势群体受到社会排斥现象、病毒在传播中的核心,如何看待方方日记等问题,给与了充分的解答。同学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活跃,讲座取得了圆满的成功。